第三百零八章 君将的斗争-《拐走杨玉环》
第(2/3)页
这批人虽然在名义上是作为朝廷的后备军,防御叛军,实际上是杨国忠为了防备哥舒翰而准备的。
身经百战的哥舒翰,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也疑心杨国忠要对他不利,于是也上疏皇帝,要求把灞上的军队划归潼关统1指挥。
:
皇帝不明就里,马上就同意了。
随后哥舒翰又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召至潼关给杀了,至此,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已不可调和。
哥舒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摆平了杨国忠设置的障碍,这让杨国忠更加恐惧,于是,为了制服哥舒翰,他想到了安禄山,这个主意打定之后,他就频繁鼓动皇帝,让哥舒翰出关迎敌,将其往死路上推,让他和叛军在潼关之外决1死战。
在平息叛军的思想上,哥舒翰与之前高仙芝和封常清2人的想法是1致的。
他们认为,反贼远道而来,利在速战,而潼关险要,利在坚守,勿轻出关,计之上也。
唐军依靠潼关天险,坚守不出,令叛军无法前进1步,叛军对此苦恼不迭,进退两难,双方形成僵持之局。
但是皇帝求胜心切,急于收复洛阳,1雪失地之耻。
于是,对于杨国忠的建议也十分认可。
与此同时,安禄山也不愿看到战争1直处于胶着状态,因为天下大势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安禄山起兵后曾经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但经过半年的征战,战场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欢迎下&载app免~费阅读。
黄河以北,有李9州和他强大的朔方军,还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能人,跟史思明形成了对峙。
而安禄山却被困在范阳,不敢南下,很明显形势的变化对安禄山非常不利,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有人给他献上了调虎离山之计。
哥舒翰不是死守潼关不出吗,只要让他离了潼关,那就好办了。
很快皇帝就收到了这样的密报,说驻守在陕郡的燕将崔乾佑兵力不足4千,而且全是老弱病残,戒备松懈,根本不堪1击。
当这个烟幕弹释放出来的时候,哥舒翰当然知道这是1个骗局,但是皇帝并不这样认为,下令哥舒翰立即出潼关,进兵陕郡,意图收复洛阳。
毕竟已经有了1个安禄山的前车之鉴,皇帝再也不敢让另外1个武将带着几十万大军呆在1个地方不走了。
看着哥舒翰带着2十万大军龟缩在潼关内不肯出战迎敌,又从自己的小道消息里得知对方在潼关外的军队不足4千人,而且全是残兵败将,当然这是假消息,皇帝做了1个他之前的帝王经常做,他之后的帝王也没少做的事情。
他要开始强行操作战役了。
皇帝传旨到潼关,要求哥舒翰即刻启程远征敌军。
哥舒翰自然不从,上书劝阻皇帝:“潼关大军,为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但是多疑的皇帝完全听不进去,并且以怀疑哥舒翰意在某己为理由要求哥舒翰立刻出征迎敌不得延误,倘若避战以军法论处。
其实这些,是李9州早已料到的,所以他才即刻呈书给皇帝,希望能够劝说。
第(2/3)页